慎贷?惜贷?09年银行信贷左右为难

取消信贷规模的“非常之举”,在2009年将接受考验。

年关将近,全国各大银行正在制定明年新增贷款的计划,各行均有涨幅,但涨幅不一。而某小型商业银行内部人士更是对记者大吐苦水,称被硬性要求在2009年投放贷款金额要达到往年的5倍!

这当然只是一个个案。

“确实存在一些银行有放贷压力,但从监管部门的出发点来看,我们要求商业银行慎贷;从我们了解商业银行明年的信贷增长规模来看,他们都是理智的。”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
而在月初举办的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,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表示,中国信贷格局正在逐渐演化成"V"形格 局。即由于对房地产、出口贸易行业的贷款急速下滑,导致银行处于信贷迅速下滑的通道上;触底后,信贷水平将迅速反弹,这一触发时间在明年中期。而反弹作用 力依赖于对明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。

“谨慎贷款”而非“惜贷”

“以前在有放贷额度限制时,银行往往压缩了已通过审批项目的贷款额度,在放开额度情况下,银行只是增加了理应增加的补充部分。银行还是理智的。”阎庆民在接受采访时对此反复强调,并希望不要造成市场更深的误解。

对于市场中传闻的“银行惜贷”观点,阎庆民首先予以澄清,他认为应该更正为“谨慎贷款”。他认为,明年新增贷款中,基建投资确实会有大幅上升,但在上升的幅度中,大部分资金将投向原有已经获批的往年资金不足的项目。

但种种迹象显示,银行信贷已经冲向“V”形下滑的轨道。摩根大通报告的统计数字显示,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长由2007年10月的高峰17.7%跌至2008年10月的14.6%。

而第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报告的统计显示,国有商业银行在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新增贷款反而同比减少了47亿元。

当然,贷款总额反弹的趋势是公认的。现实情况是,在明年制定新增贷款额度中,各大商业银行都将贷款目标对准了基建。

来自银行界的消息是,建行明年的新增信贷规模将在13%-15%,额度将增加4000至5000亿元,当中 一半金额将会用于基建贷款。而在以往信贷限制时期,该行贷款规模年增11%至12%。“没有了央行房贷限制,建行会扩大放贷量,但贷款增幅不应超过 20%。”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曾公开表示。

中小银行中,光大银行已调整2009年度预算方案,预计明年新增有效投放600亿元,投资方向是,在风险可 控的前提下积极增加有效信贷投放,重点加大对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贷款,加大对国家重点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参与度。而北京银行也拟从今年起至明年 新增550亿元授信额度。

不过,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曾回答称,明年新增的贷款额度不会很多,“我们应该冷静思考"。

“由于需求的减弱和投资者信心的降低,许多企业在短期内已不准备再上新的投资项目,企业对长期贷款的需求增长也会放缓。”花旗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易平认为,即便取消贷款额度后,贷款增速也不会强烈失控。

“以前,商业银行像条被主人牵着的狗,狗一直希望向前跑,由于信贷限制,银行放款有限。但是现在商业银行被取消了放款额度,狗反而不跑了。”一位商业银行风控部门的高管苦着脸,向记者打趣。

慎贷的考验

逆势放贷令人不安。

来自多家银行风险管理部人士向记者确认,银行内部11月到12月间从总行派出的考察分队,行动密集,并形成了10到20人的固定考察队伍。其考察重点区域包括江浙、广东等沿海地带,重点排查的是出口外向型企业。

此外,各银行要求风险管理部门上班第一事情就是上网看报,关注有关民营企业经营状况的相关报道。

事实上,很多银行信贷人士都认为,"谨慎放贷"的行业最主要集中在房地产,而贷款宽松度较高的中小型银行也明确表示了拒绝。

不过,由于放贷压力加大,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上升,拨备水平也随着提高,综合成本上升。记者从一些商业银行了解到,为了缓解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,各商业银行已经制订了明年的成本控制方案。

面对银行业不断加重的考验,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的态度依然乐观:“金融危机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变局。银行需要支持企业来共同完成这一升级过程。”

根据国金证券自行对14家上市银行明年新增贷款的测算:工行4033亿元,建行3632亿元,中行4589 亿元,招行1260亿元,交行1778亿元,中信银行1320亿元,民生银行1030亿元,浦发银行1180亿元,华夏银行697亿元,深发展537亿 元,兴业银行750亿元,北京银行422亿元,南京银行75亿元,宁波银行131亿元。

什么是美国次贷危机

在美国,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,从房子到汽车,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,贷款无处不在。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, 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。可是我们也知道,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。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,他们怎么买房呢?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 准,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。
大约从10年 前开始,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、报纸上、街头,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:
“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?买房吧!”
“积蓄不够吗?贷款吧!”
“没有收入吗?找阿牛贷款公司吧!”
“首付也付不起?我们提供零首付!”
“担心利息太高?头两年我们提供3%的优惠利率!”

“每个月还是付不起?没关系,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,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!想想看,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,到时候还怕付不起!”
“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?哎呀,你也真是太小心了,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,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,不仅白住两年,还可能赚一笔呢!再说了,又不用你出钱,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,难道我敢贷,你还不敢借?”
在这样的诱惑下,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。(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?向来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,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,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。)
阿牛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,可是钱都贷出去了,能不能收回来呢?公司的董事长——阿牛先生,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,不可能不知道房 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,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,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。于是阿牛找到美国经济界的带头大哥——投行。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主 儿 (美林、高盛、摩根),他们每天做什么呢?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,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,找来哈佛教授,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,一番鼓捣之后,弄出 几份分析报告,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,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,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里面骗吃骗喝的主儿,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风险没?用 脚都看得到!可是有利润啊,那还犹豫什么,接手搞吧!于是经济学家、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、老三样评估之后,重新包装一下,就弄出了新产品——CDO(注: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,债务抵押债券),说穿了就是债券,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,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。
光这样卖,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,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6,属于中等偏高。于是投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,发生债务危机时,高级CDO享 有优先赔付的权利。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4和8,总风险不变,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,凭投行三寸不烂“金”舌,当然卖了个满堂彩!可是 剩下的风险等级8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?
于是投行找到了对冲基金,对冲基金又是什么人,那可是在全世界买空卖多、呼风唤雨的角色,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,这点风险小意思!于是凭借着老关系,在 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,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,2006年以前,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.5%;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%, 所以光靠利息差对冲基金就赚得盆满钵满了。
这样一来,奇妙的事情发生了,2001年末,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,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,这样一来就如同阿牛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,根本不会出现还不 起房款的事情,就算没钱还,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。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,到阿牛贷款公司,到各大投行,到各个银行,到对冲基金人人都赚钱,但是投行 却不太高兴了!当初是觉得普通CDO风险太高,才扔给对冲基金的,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,净值一个劲地涨,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,于是投行也开始买 入对冲基金,打算分一杯羹了。这就好像“老黑”家里有馊了的饭菜,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,本来打算毒它一把,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,反而 还越长越壮了,“老黑”这下可蒙了,难道馊了的饭菜营养更好,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!
这下又把对冲基金乐坏了,他们是什么人,手里有1块钱,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,现在拿着抢手的CDO还能老实?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CDO债券 抵押给银行,换得10倍的贷款,然后继续追着投行买普通 CDO。嘿,当初可是签了协议,这些CDO都归我们的!!!投行心里那个不爽啊,除了继续闷声买对冲基金之外,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,就叫CDS (注:Credit Default Swap,信用违约交换)好了,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床:不是都觉得原来的CDO风险高吗,那我投保好了,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金,白 送给保险公司,但是将来出了风险,大家一起承担。保险公司想,不错啊,眼下CDO这么赚钱,1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,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?干了! 对冲基金想,不错啊,已经赚了几年了,以后风险越来越大,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,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,干了!
于是再次皆大欢喜,CDS也卖火了!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:因为“聪明”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CDS的创新产品!我们假设CDS已经为我们带来了 50 亿元的收益,现在我新发行一个“三毛”基金,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CDS的,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,但是我把之前已经 赚的50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,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,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,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,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,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 赎回的,首发规模500亿元。天哪,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?1元面值买入的基金,亏到0.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,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!评级机构看 到这个天才设想,简直是毫不犹豫:给予AAA评级!
结果这个“三毛”可卖疯了,各种养老基金、教育基金、理财产品,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。虽然首发规模是原定的500亿元,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, 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,但是保证金50亿元却没有变。如果现有规模5000 亿元,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低于0.99元时,你不会亏钱了。
当时间走到了2006年年底,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,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。因为房价下跌,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 后,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,然后阿牛贷款公司倒闭,对冲基金大幅亏损,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,花旗、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,同时投资对冲 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,然后股市大跌,民众普遍亏钱,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……最终,美国次贷危机爆发。